开云kaiyun体育-凰家看台|国足再启程,我们还在等待什么

国际联赛 17℃ 0

深秋的北京,凉意渐浓,工体外场边上,一群孩子正在教练的带领下练习传球,场边围观的家长中,有人穿着已经褪色的国家队队服,背后印着“中国”二字依然清晰可见。

“爸爸,为什么我们总是输球还要看?”一个约莫七八岁的男孩问道。 父亲沉默片刻,摸了开云kaiyun体育摸孩子的头:“因为我们支持的是中国啊。”

这样的对话,可能在全国各个角落的球场边、电视机前不断上演,当国足又一次踏上世界杯预选赛的征程,当网络上充斥着恨铁不成钢的嘲讽与调侃,我们不禁要问:在这个看似充满失望的循环中,还有什么理由让我们继续喜欢国足?

足球之外的寄托

国足早已超越了一支球队的意义,对于许多人来说,它已经成为情感的载体,记忆的坐标。

凰家看台|国足再启程,我们还在等待什么

“1997年,我和大学室友一起在金州体育场见证了那场遗憾;2001年,我们在沈阳五里河狂欢;2017年,我带着儿子在长沙贺龙体育场目睹了战胜韩国。”46岁的刘先生回忆道,他的手机壳背后是一张已经发黄的国足合影。

像刘先生这样的球迷不在少数,他们追随的不仅仅是一支球队,更是自己的青春、友谊和家庭记忆,国足比赛成为人生重要时刻的背景板,胜利与失败都已经融入个人的情感史。

社会学研究者王志刚认为:“国家队的比赛已经成为一种集体仪式,它构建了国民的共同记忆和情感共鸣,即使结果常常令人失望,但这种共享的情感体验仍然具有强大的凝聚力。”

微光中的希望

尽管成绩起伏不定,但绿茵场上依然不乏令人动容的瞬间。

2017年,长沙雨夜,于大宝头球破门击败韩国,看台上那面巨大的国旗在雨中飘扬;2021年,武磊在四十强赛中的关键表现让无数人动容;那些在场上拼尽全力的瞬间,那些不顾一切飞身封堵射门的画面,依然能够触动人心。

更重要的是,近年来足球改革逐步推进,青训体系不断完善,据统计,2022年全国青少年足球注册球员数量较五年前增长了近三倍,各地校园足球联赛如火如荼,越来越多的孩子接触并爱上了这项运动。

在浙江绿城足球学校,13岁的小球员李梦阳告诉记者:“我知道国家队现在成绩不好,但我想成为改变这一切的人。”他的眼中闪烁着光芒,这种光芒,我们在二十年前的董方卓、十年前的武磊眼中都曾见过。

共同体的认同

国家队比赛是为数不多的能够跨越地域、阶层、年龄的集体体验,在国足比赛日,无论是城市白领还是乡村农民,无论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,都会将目光投向那片绿茵场。

这种共同关注创造了一种难得的共同体意识,在社交媒体上,有关国足的讨论虽然常常充满批评与调侃,但也体现了人们对国家队的持续关注和期待。

心理学家李明分析:“批评本身也是一种投入和关注,人们之所以批评,是因为还在乎,完全的无视才是真正的放弃。”

改变的迹象

尽管进步缓慢,但改变确实在发生。

足球管理体制的改革逐步深化,职业联赛体系日趋完善,归化球员政策开启了新的尝试,更重要的是,人们对足球的认识正在从“唯成绩论”向关注足球文化和体系建设转变。

前国脚杨晨认为:“我们现在更需要的是耐心和坚持,日本足球从规划到崛起用了三十年,我们需要给中国足球时间。”

在江苏苏宁足球俱乐部解散后重新组建的江苏队中,工作人员告诉记者:“我们经历了最低谷,但现在正在一点点重建,关注度可能不如从前,但真正留下的都是最坚定的支持者。”

寻找真正的热爱

或许,我们喜欢国足的理由需要重新定义——不是因为它带给我们胜利的荣耀,而是因为它代表了不懈的努力和坚持的精神。

凰家看台|国足再启程,我们还在等待什么

就像那些每周坚持训练业余球队的球员,那些在基层默默耕耘的教练,那些带着孩子参加训练的家长,他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足球的热爱。

这种热爱不再依附于成绩和荣誉,而是源于对运动本身的理解和欣赏,当我们能够为国足的一次精彩配合喝彩,为球员的拼搏精神感动,而不仅仅是以胜负论英雄时,我们或许找到了更纯粹的热爱理由。

夜深了,工体外场的训练结束了,那个问父亲为什么还要看国足的小男孩,现在正蹦蹦跳跳地带着球向门口走去,突然,他回过头来喊道:“爸爸,我以后要进国家队!”

父亲愣了一下,随即笑了,也许,这就是我们还在等待的理由——不是因为相信下一场一定能赢,而是相信未来会更好;不是因为已经看到了光明,而是在黑暗中依然不肯熄灭手中的烛火。

国足再次启程,我们依然守望,不是因为习惯,而是因为选择;不是因为盲目,而是因为看清了现实却仍然怀有希望。

这份希望,不仅关乎足球,更关乎我们如何面对生活中的种种不如意——即使知道可能再次失败,我们仍然选择坚持和努力,这或许就是国足给我们最珍贵的礼物。

相关推荐

评论留言

我要留言
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